发布时间:2024-09-10 22:10:55 来源:现代茶饮好口味
“您好,我要一杯‘烟云滇绿’”“您好,给我来一杯‘古树醇香’”……从澜沧江畔,到白云山下;从云间的古树,到美丽的华园;从茶农的指尖,到师生们的手心;“云”“鲤”相遇每天都在华南理工大学西区饭堂二楼“云·鲤”奶茶店上演。“云·鲤”奶茶店是华南理工大学定点帮扶云县的学生创业项目,自2023年2月底开业以来,共卖出8万多杯奶茶,实现销售额90多万元,已带动云县茶叶消费2000公斤。在“云·鲤”的影响下,云县茶厂带动周围2家茶叶合作社发展,扩招员工(合作社社员)10人,助力合作社户均增收600余元。 习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回信中指出,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定点帮扶工作是党中央赋予高校的光荣任务,而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立德树人,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融入立德树人、引导高校学生参与乡村振兴也是高校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是急需新鲜血液注入的地方。如何让更多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建设、投身乡村振兴? 在华工人的精神谱系里,国与家休戚相关,大我与小我命运与共。定点帮扶工作开展10年来,学校深入贯彻习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高度重视,尽锐出战,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效。在开展定点帮扶、服务乡村振兴多年实践中,在全力以赴完成帮扶任务的同时,学校也高度重视用好定点帮扶这堂“大思政课”,探索出了培养知农爱农时代青年的帮扶育人体系。 2013年起,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学校定点帮扶云南省云县。2016年起,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学校开展对揭阳市惠来县隆江镇孔美村的精准帮扶工作。在帮扶过程中,学校立足帮扶地区实际,充分发挥人才、智力、科技、资源等优势,助力帮扶地区脱贫摘帽,迈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学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任务新要求,创新思路举措,提升帮扶成效,继续做好帮扶工作。在这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与定点帮扶深度融合,从课程思政思想引领到校园文化润物无声,到志愿服务实践锻炼,从科创政策鼓励支持到就业创业人生指引,学校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作为精神动力和立身之本,把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农业现代化作为重要的人生指向,打造“五位一体”的帮扶育人体系,教育引导、鼓励支持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帮扶和乡村振兴的工作中,成长为知农爱农并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时代新人。其中,在课程思政的学习中种下乡村振兴的种子,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中不断深化助农情怀,积极参加西部计划助力云县发展,并在研究生阶段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云县资源创立帮扶品牌“云·鲤”奶茶店的王一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王一杰本科就读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在他刚入学的时候,学院院长曾新安教授就在《食品质量与安全导论》的课堂上,结合课程思政内容,介绍了带领“聚果盆”团队,利用脉冲电场技术对云县特产白花木瓜进行深加工,提升水果附加值,将这个躺在地里的“烂疙瘩”变成了让家家户户致富的水果金矿的故事。在帮扶云县过程中,针对当地重要酿酒产业、农副产品加工等需求,学校结合云县白花木瓜优势农业资源,派出曾新安教授在当地龙头企业——茅粮酒业集团设立“专家工作站”,并组织食品、轻工等领域专家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学校指导云县茅粮集团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开辟30万亩木瓜种植基地,并实施“白花木瓜资源开发基础研究”和“木瓜醋及膳食纤维饮料开发”两个科研项目,通过核心技术指导、技术人员培训、提供实验室设备等措施,实现产品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条,对该集团司岗里果酒系列的贡献达9000多万元,创设了大量就业岗位,助力农民增收。曾新安教授的思政课堂在让学生对专业有更全面的认识的同时,也让王一杰第一次知道了云县,了解了学校在帮扶地区开展的工作。从此以后,像老师一样用所学知识帮助百姓脱贫致富的种子,在王一杰的心里开始萌芽。 华南理工大学历来重视课程思政工作,2018年3月起实施“明道育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领道”计划、通识课程“闻道”计划、专业课程“同道”计划、实践研习“悟道”计划,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致力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除此之外,学校还通过学科导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乡土中国专题)等介绍学校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工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基层、了解乡村,厚植爱农情怀。 在心中埋下助农的种子后,王一杰开始有意识地关心社情国情。他了解到,荔枝作为岭南特色水果,产量大、品质好,但是不易保存,极大地限制了荔枝的出口和荔枝产业的远距离销售。据统计,每年由于变质导致的荔枝采后损失高达20-30%。为了帮助农户解决这个问题,在学院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他开始进行“低温等离子体钝化荔枝褐变酶的研究”,并成功申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研究成果最终发表了3篇专利和1篇SCI论文,同时立志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和同学们一起参加2020年“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并获得广东省赛银奖,也为后面最终创业打下了基础。 从本科生阶段,学校就高度重视并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训练,每年投入1000万元推进“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四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体系以及以“一院一赛”为核心的学科竞赛资助体系建设,超过60%的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过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或一次学科竞赛,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是其中的重要主题。依托科学研究的锻炼,很多项目得到提升,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大奖。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例,华工学子自第六届大赛至今,在总决赛获18金13银,位列全国高校前列。 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王一杰还积极参与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的志愿及实践活动。2020年10月,王一杰作为志愿者,参加了学校和广东省农行共同主办的“牵手扶贫·你我同行”第二届“帮扶贫困地区农特产品展销会”,帮助20余家企业销售逾百种定点帮扶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也在这一年,王一杰报名并最终入选西部计划“1+3”项目,并如愿被分配到了学校帮扶地区云县。2021年本科毕业后,王一杰作为西部计划“1+3”志愿者来到了云南云县,在涌宝镇人民政府服务锻炼。在挂职干部和学校老师的鼓励支持下,他克服方言不通、环境复杂等种种困难,积极承担接待群众来访、退耕还林、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驻村工作等多项任务,撰写并报送各类材料370余篇,完成全镇全部行政村退耕还林地块符合性调查和农户申请及公示工作,完成全镇94655亩天然商品林停伐保护补贴资金核实发放工作。在一年的锻炼时间中,王一杰走遍了镇辖区全部20个行政村,走遍挂钩村全部村民小组,对乡村振兴和基层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更加深入的理解,理想信念愈加坚定,意志品质更加坚韧,身体素质也在乡野的锤炼中得到提升。因服务期内的出色表现,王一杰获得了“全国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云南省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等荣誉。与他一起服务的10位同学也各自发挥所学,脚踏实地,积极融入当地。服务于云县幸福镇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戴梦雅同学发挥专业所长,撰写百余篇新闻稿件,为提升当地形象做出了积极贡献;服务于云县茂兰镇的黎杰荣同学发挥个人优势,编写数据管理软件,大大提升了政务管理效率;服务于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耿马镇的杨俊杰同学,更是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在中缅边境清水河口岸守护国门。他们的事迹被共青团中央、共青团临沧市委多次报道。 2003年,团中央等4部门联合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学校团委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于2006年正式推行西部计划“1+3”项目,即于当年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在西部志愿服务一年后可回校继续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校还是最早一批通过西部计划“1+3”项目支持定点帮扶工作的高校,将志愿者派到帮扶地区进行服务和锻炼,有力支撑了帮扶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近年来,学校西部计划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校内政务实习+青马工程领航+服务地挂职干部定期联系”的全方位培养方案,通过与地方团组织开展合作,定向输送西部计划志愿者到定点帮扶地开展服务,协助挂职干部推进定点帮扶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成长,致力于将志愿者培养成可堪大用的乡村振兴新人才。从2018年至今,学校共派出20名西部计划“1+3”志愿者到云县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除了西部计划“1+3”项目外,学校还通过在校内组织定点帮扶相关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面向定点帮扶地区的“三下乡”实践活动等帮扶实践育人工作。比如大学生一对一结对孔美村小学生“大手牵小手”志愿服务行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对云县小忙兔村小学生开展线上英语支教活动、设计学院“三下乡”团队为云县乡村开展墙绘美化活动、经济与贸易学院团队为云县乡村开展线下支教以及物资捐赠活动等。以第一期“大手牵小手”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为例,学校共派出各专业志愿者358人,服务孔美村小学学生340人,开展线上线下支教、科普、危机干预等,在帮助小学生更好成长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西部计划“1+3”项目结束返回学校后,王一杰在工商管理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校鼓励他继续关注云县发展,并结合自己的专业所学继续为学校定点帮扶事业做贡献。在云县服务期间,王一杰了解到云县被誉为“世界茶之源”,全县有茶园25.4万亩,茶叶总产量达2.53万吨。云县白莺山被誉为“古茶树基因库”“茶树品种博物馆”,全国首家茶树演化自然博物馆在此挂牌,有存活树龄最长的“二嘎子”茶王树龄2800多年。但是,受限于生产工艺初级,产业链短,农民很难通过茶叶获取高经济效益。王一杰开始思考,能继续为云县帮扶做点什么?结合自己食品和工管的学科背景,加上身边很多同学都有喝奶茶的习惯,他想到了创办奶茶店,尝试将华工的科研成果与云县的优质滇茶相结合,结合当代青年人喜好,打造新式茶饮品牌,通过新式茶饮带动云县茶叶消费。 有了创业的想法后,品牌设计、技术支撑、资金投入、门店选址和设计、宣传推广等一系列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得知王一杰的想法后,学校对他给予了大力支持。学校委派设计学院团队进行品牌设计,确立了“云·鲤”品牌名称和形象设计。“云”指云县,“鲤”是华南理工大学“理”的谐音,项目名称彰显了学校与云县十年帮扶的深厚情谊。协调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苏健裕教授带领学生团队研发冻干冷萃技术,让茶底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引入云县茶企为店铺提供运营资金支持和茶叶供货。前期工作准备完成后,学校协调相关管理部门在人流量大的食堂为奶茶店提供铺位,并由设计学院云翃老师指导学生团队为店铺进行门店设计,融合云县茶叶制备工艺等元素,并在显要位置设计安装了显示屏,滚动播放云县茶产业情况以及学校帮扶云县的工作,让学校师生在喝奶茶的同时对云县、对定点工作有进一步了解。得益于学校双创政策的支持,王一杰组建了涵盖工管、食品、设计等学科学生的创业团队,负责店铺产品的营销工作。奶茶店正式开业后,学校宣传部为奶茶店制作专题宣传推广并在学校官微投放……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云·鲤”奶茶店项目顺利落地,参与其中的多个专业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了锻炼,奶茶店的产品广受消费者欢迎,并在大学城校区开设分店,年内门店将覆盖华工一校三区。 创新创业基因一直是华南理工大学的重要底色。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学校1999年在全国率先提出“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把培养敢创新、能创业、会创造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学校的重要使命。早在2014年,就在全国较早建设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于2022年成功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近10年来,学校开展各类双创教育活动超过500场次,受众达十万余人次。针对有创业项目的学生组建“创业精英班”,累计培训达735人。每年约有80名学生选择创业,超过毕业生就业总数的1%,带动数千人就业。学校在体系、课程、师资、资源、平台、制度、政策等方面构建专创深度融合、多维协同育人双创教育模式,通过实施“四个一”制度,即要求在岗的教授、副教授原则上每“一”名教师每“一”聘期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不得少于“一”项,接收的本科学生不少于“一”人,推动教师科研融入本科教学;设立“学生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奖”,出台“挑战杯”“互联网+”大赛等奖励办法;完善优化绩效考核办法;出台第二课堂管理办法,明确学生须修读4个创新创业学分;创业实践成果可申请替代毕业设计(论文);完善弹性学分制,明确学生可申请休学创业,复学后可根据创业需求转至相关专业、对创业成果认定课程学分等一系列举措,加大吸引力和保障力度,增强师生参与双创工作的驱动力。近5年,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培育学生双创团队总数超过400个,成功创办企业140余家。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有无数的青年正用双脚踩实基层,在奔跑中不断学习新的东西,让乡村充满梦想和改变的可能。让旧房变成新楼,让砖墙铺满色彩,让淳朴的土地变成科技的温床,让每个人都有所依靠。乡村塑造了我们的过去,我们正创造着乡村的未来。”习语心传宣讲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硕士生李爽杰在2022年新生入学教育宣讲时说到。作为华南理工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他在一次次宣讲中用研支团十年来在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所作所为、所见所感,讲述了十年来这片土地上的巨大变革,感染着身边一个又一个青年学子。 学校自2018年起成立“习语心传”学生党员宣讲团,形成了“党心述芳华”“星火聊园”品牌活动,累计开展各类基层宣讲超300场,覆盖学生人群5.5万人次。在这些宣讲活动,关注乡村、引领青年学子到基层建功立业是其中重要的主题。除此之外,学校还通过先进典型报告会、西部计划志愿者先进事迹宣讲会等方式,邀请一线帮扶干部、西部计划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等乡村振兴事业亲历者,用榜样的力量感召青年、用朋辈的力量引领凝聚青年,号召广大青年学子投身基层,为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工作贡献青春力量。为引导毕业生赴基层和重点领域建功立业,学校专门设立了“笃行奖”,用于奖励到西部及艰苦边远地区重点单位、基层单位等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并且在学校毕业典礼上举办授旗仪式,由党委书记为毕业生出征授旗。2023年共发放“笃行奖”奖励金20.3万元。 定点帮扶工作是党中央赋予高校的光荣任务,而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立德树人,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因此,融入立德树人也是高校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华南理工大学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以课程思政铸魂,厚植爱农情怀;鼓励涉农科研,练就兴农本领;丰富实践平台,坚定助农意志;支持创新创业,投身三农事业;营造校园氛围,引领贡献力量的帮扶育人体系。 构建“明道育德”课程思政体系,充分挖掘学校师生团队服务乡村振兴的育人资源,将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实践融入课堂教学,不断深化国情教育,厚植三农情怀。 鼓励学生参与农业关键技术科研攻关,结合自身所学和乡村所需,参与乡村振兴调查研究、决策咨询、规划编制、专题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在乡村一线练就兴农本领。 引导学生深入乡村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通过帮扶地区支教、消费帮扶志愿活动、乡村景观美化、西部计划“1+3”项目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坚定助农意识。 引导支持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结合帮扶事业创新创业、到乡村干事创业,通过双创平台等给予场地、政策全方位支持,为学生投身三农事业做好保障。 通过主题宣讲、报告会等形式,设立“笃行奖”并举行授旗仪式等,让学生了解学校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和感人事迹,营造人人都知晓、人人想参与的良好氛围。 在帮扶育人体系支撑下,帮扶与育人双融双促。学校定点帮扶工作得到受扶地区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和上级部门、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表彰,学校驻孔美村扶贫工作队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学校连续5年获得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考核最高等次评价,连续6年获评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为精准帮扶模式的高校探索贡献了“华工方案”。 与此同时,正在参与或者曾经参与学校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工作的一批年轻人在实践中已成长为知农爱农并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时代新人。“乡漂漂”团队在学校牵线下,参与帮扶地区农田定制化产业项目运营,创下让一亩土地收益增长160倍的好成绩,并成立公司扎根乡村经营民宿,他们服务乡村振兴事迹登上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并入选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纪实;大农品盛团队开展农产品“五化”策略,结合校园文创及礼品需求帮助销售帮扶地区产品,并与外部线下与线上市场对接,拓展产品销售渠道,最终打造“帮”“产”“销”协同发展的高能效链条,开业一年实现销售额130多万元,获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绿韧通途团队深入学校帮扶点小忙兔村,把科研做到乡村振兴第一线,采用国际领先、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广泛使用的自主研发的高韧超薄沥青路面磨耗层技术,修建道路全长3.8公里宽6米,最终完成了小忙兔村道路的提质改造工作,惠及189户775人生产生活出行。更有很多像获得2022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的秦忠山一样的学生在毕业后奔赴中国最基层,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最美大学生”李莎更是将生命留在了西部的热土上,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品牌打造助力消费帮扶、文化IP打造助力乡村文旅、服务乡村规划建设和乡村教育等,为国家的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新鲜血液,贡献智慧和力量。 定点帮扶工作是党中央赋予高校的光荣任务,融入立德树人、引导高校学生参与乡村振兴也是高校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定点帮扶和帮扶育人工作,实行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校长双组长制,构建了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协同推进,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牵头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具体落实、各单位通力合作的工作体系和格局。在完成定点帮扶任务的同时,通过组织帮扶志愿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等方式,吸引广大学生关心关注并投身到帮扶工作中,并对参与其中的师生团队给予资金、场地、项目等全方位支持。 学校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指导老师绩效考核、参与学生获奖奖励、学分认证、学籍管理等方式,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为学生了解、参与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保障。 学校构建课程思政、科学研究、劳动实践、创新创业等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帮扶育人体系,通过宣讲、分享会、报告会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校学习时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外实践时磨炼助农意志,在步入社会时关心关注乃至投身“三农”事业,为社会输送了一批“三农”人才。 在学校帮扶育人体系支撑下,学校前期帮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并培育了王一杰和“云·鲤”奶茶店、黄培倬和“乡漂漂”、大农品盛和“消费帮扶智慧体验馆”等众多投身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的青年学子和创业项目,为“三农”事业培育了一批新时代人才。学校注重通过官网、官微、宣讲会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并向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媒体平台推介,营造工作氛围,凝聚更多师生加入到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为“三农”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完善育人体系,探索以项目制形式培育更多学生帮扶团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